聯系我們
CONTACT US
電 話:0318-287 6778
400-869-6457
手 機:15203183888(唐先生)
手 機:15203208900(羅小姐)
手 機:15503206662(張小姐)
地 址:河北省衡水市永安路北斗星城六區1幢1層17號底商
品科幫你——專家:提前上學可能讓孩子更快輸在起跑線 |
||
作者:admin 發表時間:2015/6/1 9:14:21
|
||
品科幫你——專家:提前上學可能讓孩子更快輸在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微博]望子成龍心切,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結果做出許多違背科學規律的事情,提前上小學就是其中很不高明的一招。 這些家長不明白,人和動物不同,動物生下來靠本能就可以生存和發展。小羊生下來很快就可以奔跑,過些日子就可以吃草活下去。而人類生下來實際都是“早產兒”,如果沒有成人長期的精心撫養,不可能成活。而人要想繼續發展,要適應社會,尤其是今后要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則不能僅僅靠先 天的遺傳,還必須有后天長時期的學習,因此說,我們人類有一個很長的童年期。在這個童年期,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除了極個別的超常孩子(平均是一千人中有三個左右),絕大多數家長要想人為地提前完成,往往欲速則不達。 有些家長采取一些突擊手段,讓提前入學的孩子也能夠勉強跟上一年級,但是這種急于過早地進行訓練,其實是勞而無功的,因為所帶來的弊病甚至會跟隨孩子一生。心理學界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即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胞胎爬梯實驗。實驗中,選擇雙胞胎中的一個,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六周。到52周時,他能熟練地爬5級樓梯;在此期間,雙胞胎中的另一個不做訓練,而是到他53周時才開始練習爬樓梯,結果,兩周后,他也能爬到樓梯的頂端。 由此看來,過早的訓練和循序漸進訓練一樣,終都能夠達到理想的要求,但過早的訓練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努力。但需要引起家長重視的是這種訓練和學習,可能因為成效微小挫敗了自信心,而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他們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我曾在博客中寫了《要不要提前上小學》,受到很多家長、老師的關注。不少網友用自己的經驗或慘痛教訓,提醒其他家長千萬不要讓孩子提前上小學。 網友阿朱說:“我女兒是六歲不到上的一年級,比正常上學的孩子小一歲。現在在思維上總是跟不上,但是每次在總復習后,成績還算可以。平時速度不能跟上,我急死了,很后悔讓她早上學,現在怎么辦啊!” 網友優檀說:“我的女兒當年就是因為上學太早,本來很聰明的孩子結果連普通的專科都沒考上。痛心的我對這件事做了大量調查,事實說明,孩子是需要正常發展的,我支持你的說法,強烈呼吁別都以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 網友英子說:“我是小學數學老師,對于提前上學的孩子很有一些體驗,千萬不要早啊,否則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責備不是大人能體會到的。” 網友公主熊熊說:“我覺得還是按照正常入學年齡入學(除非孩子真的是超常兒童)。我早了8個月上學,一年級的時候覺得還可以,因為學的東西在預備班的時候都接觸過了,可是從三年級開始就跟不上了。語文、數學還可以,英語就覺得挺吃力,體育也很吃力。我覺得年齡偏小的孩子,體育多半都跟不上。而以后中考[微博],體育分數都要算在總分里的,如果早一年讀書,體育受到影響,肯定不合算,我就屬于這一類。所以我認為,還是按照正常年齡月份到了就讀書,沒到,就再讀一年幼兒園。我表妹就是接受了我的教訓,她是9月15日出生的,差15天,就讀了兩年預備班。結果只有剛上小學的時候,她的爸爸媽媽為她操心過,到了三四年級,已經不用操心了。初中、高中還在重點班呢,現在考上了華東師范大學[微博]。” 我們常會發現,在小學一年級,一些簡單的問題足齡入學的孩子很快就懂了,而那些提前入學的孩子卻怎么也弄不懂;左右轉的問題,足齡入學的同學們很快都會了,而那些提前入學的孩子卻往往稀里糊涂。其實,不是有智力問題,更不是不努力,只是因為年齡小,思維發展還沒到火候,他們很冤枉,一開始入學就變成了“差生”。 因此,許多小學和幼兒園有經驗的老師一致主張:不到年齡的孩子寧可晚上,也不提前上,不然,孩子要吃很大虧,受很大罪。過去,報紙發表過一篇家長寫的《多玩了一年》的文章,得到共鳴。這位家長的情況就是,遇到了開學了,可是孩子差幾天才到入學年齡問題,是勉強讓孩子上一年級當個“鳳尾”,還是再等一年當個“雞頭”?家長果斷地決定“讓孩子再玩一年”。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經過一年的充分發展,孩子在新的一年級一直是個令人自豪的“雞頭”,他的自信心越來越高,一直是個優秀學生。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冉乃彥 品科公司是一家集生產、研發和銷售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目前主要從事光標閱讀機、網上閱卷及其相關產品(機讀卡、軟件)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產品遠銷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品科公司閱讀機不僅僅可以閱讀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還可以安排以及更好的管理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多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在校的實時情況。
|
||
|
||